用中医药的规律发展中医药,四大方面共同助力中医药“十四五”传承创新发展
发布日期2021-04-19 浏览次数:5120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开辟专章,强调要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规划提出,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深入实施健康中国行动,完善国民健康促进政策,织牢国家公共卫生防护网,为人民提供全方位全生命期健康服务。
未来健康中国建设将如何深入推进?本版今起推出“解读‘十四五’健康蓝图”系列报道,从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构建强大公共卫生体系、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健全全民医保制度等方面切入,请相关人士解读规划内涵、回应社会热点、展望健康前景,敬请关注。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中,中医药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为全球抗疫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也为自身发展创造了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时机。
然而,当前中医药发展还存在着优质中医药资源总量不足、传承创新发展不够、中药材质量良莠不齐等问题。“十四五”期间,中医药该如何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在日前举行的国新办发布会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国家发改委相关负责人直面问题,一一解答。
启动国家中医医学中心、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等重大工程
新时代中医药振兴发展需要重大政策的引领,也需要重大工程项目的支撑。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等国家专项规划中,都将中医药重大工程项目纳入其中,目前一些重大工程项目已经启动实施。”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规划财务司司长刘群峰介绍,“十四五”时期中国将重点实施一批中医药重大工程项目,包括国家中医医学中心、区域中医医疗中心、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中医治未病服务能力、中医康复服务能力提升等。
“与以往相比,‘十四五’中医药重大工程项目有三方面显著特点。”刘群峰表示。
一是范围广。项目覆盖了中医药医疗、保健、教育、科研、产业、文化、对外交流合作等各个方面,同时涵盖了国家、省、地市、县各个层级。
二是力度大。“十四五”的中医药单体项目投入力度比较大,加之项目数量多,预计“十四五”期间中央财政对重大工程项目的投入会比“十三五”翻一番。“这个力度是空前的。”国家发改委社会发展司负责人孙志诚介绍,“十三五”时期,为支持中医中药类项目建设,中央投资超过300亿元,“十四五”期间将进一步加大对中医药事业的投入力度,助力中医药振兴发展。
三是起步早。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目前中国已经启动实施了国家中医疫病防治基地、中医特色重点医院等重大工程项目,同时还启动实施了中医药特色人才培养、康复服务能力提升、治未病健康工程,还有中医药文化传播等有关项目,为“十四五”中医药振兴发展开了一个好头。
梳理、挖掘古典医籍精华,加强中医药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传统中医药要想发扬光大,既需要传承精髓,也需要大力创新,科技不可或缺。
“十四五”时期,如何提高中医药服务能力和可及性,增强群众的获得感?
“我们将进一步发挥中医药整体医学和健康医学优势,着力推动建立融预防保健、疾病治疗和康复于一体的中医药服务体系,提升服务能力。”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司长蒋健表示,“十四五”时期,中国将启动国家中医医学中心和区域中医医疗中心建设,推动省域、市域优质中医资源扩容和均衡布局,建设优势特色明显的中医医院;建设国家中医疫病防治基地和紧急医学救援基地,打造中医疫病防治和紧急医学救援队伍,提升中医医院应急与救治能力。
为筑牢中医药服务“网底”,中国还将加强中医馆建设。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十四五”行动计划,实现全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设置中医馆,在中医馆提供中医治未病、医疗和康复服务,推广使用中医非药物疗法和适宜技术。
中西医结合是中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重要经验之一。据蒋健介绍,“十四五”中国将逐步推广中西医结合医疗模式,形成“宜中则中、宜西则西”的诊疗模式,将中医优势与西医优势结合起来,为攻克癌症等重大疫病和更多的疑难杂症做出贡献。
“我们将逐步扩大0—36个月儿童和老年人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覆盖率,在医疗机构设置相关科室,提供中医药健康服务。”蒋健介绍,中国将在二级以上中医院设立治未病科,在妇幼健康服务机构设置中医科,在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等慢病防治行动中,纳入中医药技术方法。
再建千个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
人才是中医药事业振兴发展的关键。建立一支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中医药人才队伍,老百姓才能享受优质高效的中医药特色服务。
“中医药特色人才培养工程也称为‘岐黄工程’。与‘十三五’相比,‘十四五’期间‘岐黄工程’的项目数量、培养人员规模及投入都将大幅增加。”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人事教育司司长卢国慧表示,“十四五”时期,中国将在完善培养模式、优化人才成长路径以及健全人才评价体制机制方面持续发力,促进中医药人才队伍加快提质增效。
基层是服务人民群众最直接的地方,要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看上好中医,培养基层中医药人才是重中之重。
“我们将进一步加大中医专业农村订单定向培养招收力度,为中西部地区的基层培养一批本科学历的中医师。”卢国慧表示,中国还将加大中医全科医生培养和基层卫生人员中医药服务能力的培训,以此提升基层中医药人才服务百姓的能力。
“十三五”期间,中国为长期扎根基层的名老中医药专家建立了900多个工作室,“十四五”期间计划再建1000个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力争实现县级中医院全覆盖,鼓励中医药专家扎根基层、服务百姓,打造一支群众身边的名中医团队。
遵循发展规律促进中医药特色发展
《关于加快中医药特色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简称《政策措施》)的颁布实施,是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的重要配套文件,体现出了党中央加快中医药特色发展的决心,必将有力推动中医药的振兴发展。
《政策措施》提出了一系列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破解存在问题,更好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推动中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的新的制度安排,主要体现在:
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针对当前院校毕业生中医基础不扎实、特色不突出等问题,强调院校教育应把中医思维培养、中医临床技能培训作为学生学业评价的主要内容;积极发挥师承模式的优势,强调将师承教育贯穿临床实践教学全过程,绩效工资分配对承担带徒任务的中医医师适当倾斜,有利于调动名老中医药专家的积极性。同时,《政策措施》提出实施中医药特色人才培养工程,进一步加强高层次人才培养。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人民日报
原文链接:https://www.xianjichina.com/news/details_260239.html
来源:贤集网